科研成果

中心研究成果速递: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高自闭特质个体对于情绪面孔眼区的注视



研究背景


自闭特质(AT)人群是在正常人群中存在的、具有自闭症患者典型的行为学特点和认知特征,但没有达到自闭症临床诊断标准的亚临床人群。眼神交流障碍是自闭症的一个关键特征,具体表现为:与正常人相比,ASD患者对面部眼区的注视减少。高AT的个体也表现出类似的眼睛回避模式,并且这种回避模式是否受不同情绪面孔的调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认知行为疗法 (CBT) 是一种循证心理治疗方法,一些研究已证实了 CBT 可以通过其对注意力机制的影响来调节与情绪相关的社会刺激的加工。然而,目前仍然很少有研究评估 CBT 对具有 ASD 和亚临床自闭症特征的个体所表现出的面部表情注意模式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G-CBT) 是否能够有效改善高AT个体对于面孔眼区的注视,特别是针对情绪面孔的效果。


研究过程


26名高AT大学生和30名低AT大学生参与了实验。高AT的个体被分配到8个疗程的G-CBT干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眼动测查(含快乐、恐惧和中性面孔)。



表1 两组被试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2两组的眼动指标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在干预之前,无论何种面部表情,高AT个体对眼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显著低于低AT个体。G-CBT干预后,高AT个体在快乐和恐惧面孔眼区上的注视时间(快乐 P < 0.05; 恐惧 P < 0.05)和注视次数(快乐 P = 0.006; 恐惧 P = 0.013)显著增加,但在中性面孔眼区上的注视时间(P = 0.169)和注视次数(P = 0.221)没有显著升高。时间进程分析也证实了G-CBT能够有效提升被试在情绪面孔眼区上的注视时间。具体表现为:面孔呈现500 ms~1,000 ms,被试注视快乐面孔眼区的时间显著增加(P < 0.05);对于恐惧面孔,改善效果出现在1,000 ms~1,500 ms(P < 0.05)。



图1 流程图



图2 干预前,无论何种面部表情,高AT个体对眼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显著低于低AT个体



图3 G-CBT干预后,高AT个体对快乐和恐惧面孔眼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提升



图4 干预后,高AT组对情绪面孔眼区的注视时间与低AT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注视次数仍显著低于低AT组



图5 干预后,面孔呈现 500 ms~1,000 ms,被试注视快乐面孔眼区的时间显著增加;对于恐惧面孔,改善效果出现在1,000 ms~1,500 ms


研究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干预前,不管何种面部表情,高AT个体都表现出眼睛回避行为;G-CBT可以有效改善高自闭特质个体对情绪面孔眼区的注视。

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4.839)杂志接收,中心主任汪凯教授和中心骨干成员张蕾为通讯作者,中心成员赵青青为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200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