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以基因、脑、行为的转化医学研究为基础,以解决重大神经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等重大问题为目标,着力打造重大神经疾病、重性精神病、心理健康促进3大方向6个平台,中心6个平台建设均取得重要进展,中心成立以来年共获得15项重要科研立项,获得1044.2万元经费支持,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撰写教材4部。

    重大神经疾病机制及干预研究应用平台:

    一级预防队列研究:参与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和科技重大专项“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上市后临床研究--H型高血压的比较效果研究”,联合深圳奥萨医药等国内多家单位在完善20000人的脑卒中一级预防队列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国家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高血压人群中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疗效评估,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展新药氨氯地平叶酸片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级预防队列研究:联合安徽省疾控中心进行了安徽省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基本掌握我省脑血管疾病流行及治疗、预防的现状,为指导我省脑血管病防治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建立并完善了安徽省脑卒中登记网络,逐步建立安徽省的脑卒中二级预防队列,以期开展脑卒中患者随访干预项目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立了脑卒中门诊,将疾病的治疗前移,强化了早干预及跟踪管理。

    脑卒中筛查及资源库建立:在国家“十二五”《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和《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支持下,在六安金安区、合肥蜀山区小庙镇、安化医院开展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共完成约7000人的筛查工作,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了临床资料和生物学样本,并对其中的高危人群实施了干预措施。极大完善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遗传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建立安徽省脑卒中一级预防队列数据库和遗传资源库,为深入研究我省脑卒中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目前已收集的7000余社区人群临床资料,下阶段将进一步扩大我省脑卒中现况调查的地区和人群,收集和评估我省不同地区和人群脑血管疾病分布的疾病谱(脑血管疾病亚型)以及危险因素;针对目前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将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并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如叶酸、同乡半胱氨酸)对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作用,探索建立我省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尝试进行遗传学生物标记物研究,以期探究我省的脑卒中发病遗传学特征,探索找出相关易感基因位点,尤其是针对特殊的脑血管疾病亚型。并进一步通过基因与基因间及基因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探索和阐述我省脑卒中发病机制通路,为研发新药物及有效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登记和随访系统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全省范围急性脑血管疾病登记和随访系统的建立,全省范围已有包括安庆市立医院、宿州市立医院、淮南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参与。目前已经完成对600名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患者入院基本信息、住院治疗过程、影像学资料等,电话随访和卒中门诊随访也正在逐步开展。下阶段除继续完成卒中人群的登记工作外,将专人专职负责卒中人群的短期和长期随访,以期掌握我省脑血管疾病治疗模式以及预后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降压、抗血小板、抗凝、他汀和介入治疗、卒中后抑郁以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子队列研究。基于系统探索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各种干预方式对于降低卒中复发以及其他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包括不同降压靶标值,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补充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

    烟雾病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以省部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共建实验室为重要协作平台,通过国内多家单位的协同,开展烟雾病的GWAS研究,已经收集1500份血标本,采用Illumina公司高通量中华基因芯片对768例烟雾病患者及2204例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SNPs基因分型并对SNPs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初筛阶段获得与疾病相关的SNP位点多达近百个(p<1×10-3 )。在验证阶段利用Sequenome分型平台,成功获取100位点分型,并进行疾病关联分析以及多种Pathway分析,获得了多个与疾病相关的SNP位点,为烟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为将来开展基于基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已形成论文,正在Nature Genetics审稿中;开展ALS尿酸类药物的临床试验,新药创制正申请中。此方向有与北京307医院合作的973项目子项目和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另外,对806名烟雾病人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重要发现。

    神经退行性病变资源库建设:完善AD、PD等神经退行性病变遗传、生化、电生理、影像资源库建设。已收集包含AD、MCI在内的131例记忆障碍患者、200名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物学样本。

    癫痫认知异常的神经机制研究:通过采用结构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良性儿童癫痫认知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以及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探讨手术前后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结构连接组在不康复组和复发组中各自的特征的结果均已被(Medicine,IF=5.723 2篇)接受。

    神经认知功能诊断与康复系统研发平台

    已与国内知名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仪、红外线睡眠监测仪等用于脑疾病诊断与康复;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天行健和合肥新脉动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能早期识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简便有效的神经心理学测量系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系统;在临床开展了对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手部运动训练研究项目。失语症的康复研究方向有一项与香港大学合作的973项目(2012CB720704)支撑。

    重性精神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应用平台

    完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资源库建设,从基因-电生理-行为-影像不同层次寻找有效的重性精神病早期诊断指标,在充分知情同意基础上目前已收集1500份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资料;针对精神分裂症的静息态及DTI研究结果取得进展,结果已发表在Schizophrenia Research;中心与纽约城市大学合作项目,氯氮平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也于近期发表在Schizophrenia Research杂志上。目前正在开展精神分裂症基因-行为与脑功能的研究,收集患者及一级亲属的遗传、生化、电生理、影像资料,力图从基因-行为-脑的关系揭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病房开展社会认知与共情的认知干预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正在程序完善,手册编写阶段,成熟后将临床推广;

    重度抑郁症是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两年来开展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探索ECT抗抑郁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J ECT等杂志,正在扩大样本,与哈佛大学进一步合作深入研究;与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以双眼竞争为认知指标,探索抑郁症的内表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hycology & Behavior。

    TMS治疗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正在进行中;强迫症决策障碍的行为与电生理研究取得进展,scientific reports已修回。在此方向有1项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973项目及3项国家自然基金支撑。

    心理发育障碍机制及康复训练研究应用平台

    参与的一项自闭症遗传学研究,囊括自闭症患儿及其父母共计825例样本,研究发现两个候选基因(TRIM33和NRAS-CSDE1)可能和自闭症的发病相关;将国外最常用的自闭特质问卷(AQ)汉化,在自闭症患儿父母(1037例)及正常儿童父母(1040例)中进行测评;与省内几家主要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合肥金谷康复医院,合肥春芽残疾人互助中心,合肥天情残疾人康复中心,合肥天天向上残疾人康复中心,合肥梦之桥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在训自闭症患儿约1000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康复机构的老师及家长提供康复指导。中心目前已完成26例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及117例高、低自闭特质被试的行为学实验及77例高、低自闭特质大学生ERP数据采集工作。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与目前的研究基础,同时联合协同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纽约城市大学),2014年中心以汪凯教授负责的自闭症共情环路与遗传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立项,获得经费280万元,该课题是中心首次获得国家重大研究立项。

    电生理及功能影像研究应用公共支撑平台

    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和芜湖四院共建了2个精神疾病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在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建立了睡眠医学中心,目前中心已拥有脑电实验室2个,64导事件相关脑电仪5台,TMS 3台,眼动仪2台,睡眠仪3台,以安医大一附院医学影像中心为重要协作平台,广泛开展了神经精神疾病的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研究;与心灵方舟公司合作开发红外线睡眠监测仪。此方向有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研究973子课题一项(2015CB85640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

    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应用平台

    中心关注乳腺癌患者化疗、内分泌等系统药物治疗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探讨认知功能改变的可能脑机制。发现在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决策、注意警觉及执行、记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功能可能受损。服用他莫西芬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表现执行记忆、决策能力受损,推测此药物在脑内表现拮抗剂效应。开展了乳腺癌伴发抑郁的心理干预研究。此方向有1项国家支撑计划支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患者情绪调节障碍的电生理学研究已有初步成果,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训练正在编写网络版准备推广。

    专病门诊开设情况:开设记忆障碍、痴呆、癫痫、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帕金森病、肉毒素治疗、脑血管病等神经精神疾病专病门诊,打造转化医学应用平台,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现神经精神疾病的规范诊断、治疗、预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