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1

中心研究成果速递:电休克疗法调节抑郁症脑网络节点度研究


研究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受损和睡眠或食欲紊乱等植物性症状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可快速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但其抗抑郁机制仍不清楚。脑网络在情绪和认知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网络由节点(体素或脑区)及节点间的交互作用(连接)组成。每个节点的连接数目即节点度(Nodal Degree, ND),是脑网络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评估节点在介导ECT抗抑郁作用中的作用。


研究过程


我中心收集42例接受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42例匹配的健康对照,分别在两个时间点(对应ECT前和ECT后)完成磁共振成像扫描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评估,然后对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全脑体素的节点度指数(Index of Nodal Degree, IND)计算,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具有组间和时间点交互作用的脑区,并与HRSD变化率进行相关分析。此外,在另外一组独立队列,包括23名接受ECT的抑郁症患者进行重复的IND分析以验证研究结果。


表1 人口学及临床信息


表2 USTC队列IND显著差异脑区


研究结果


与ECT前相比,ECT后患者组的HRSD评分明显下降(t = 15.17, p < 0.001)。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示双侧角回、双侧楔前叶、双侧额下回和右侧额上回的IND存在组间和时间点的显著交互作用。事后分析示ECT后这些脑区的IND较ECT前增加(t = 6.21, p< 0.001)。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右侧角回IND的增加与HRSD的变化呈现负相关(r = -0.31, p = 0.049),左侧楔前叶IND的增加与HRSD的变化呈现负相关趋势(r = -0.27, p = 0.085)。此外,验证队列分析示抑郁症患者ECT后双侧角回、双侧楔前叶、双侧额叶以及颞顶叶的IND增加,左侧楔前叶IND的增加与HRSD的变化呈负相关(r = -0.43, p = 0.041),右侧角回IND的增加与HRSD的变化呈负相关趋势(r = -0.37, p = 0.084)。



图1 USTC队列IND差异脑区结果



 图2 USTC主队列相关性分析结果


图3 AHMU验证队列IND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ECT后抑郁症患者双侧角回、双侧楔前叶、双侧额下回和右侧额上回的IND增加,并且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IND的增加与抑郁症状改善有关。提示ECT可调节抑郁症患者角回和楔前叶的功能达到抗抑郁作用,本研究为ECT抗抑郁的潜在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4.839)杂志接收,中心主任汪凯教授和中心副主任田仰华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心成员吴越、姬洋为并列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d.2022.0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