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血管密度可反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较为常见的原因。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AD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目前,AD的临床诊断大多数需要侵入性且较为昂贵的检查,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生物标志物来检测和诊断AD。现有研究证实了早期AD患者中存在视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厚度的病理改变。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造影(OCT-A)为追踪视网膜的眼科变化以用于评估AD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了可能性。OCT/O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影像学检查,可为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无创、简便、重复性强且高特异性及灵敏性的检测手段。因此,本中心以视网膜为模型,使用OCT/OCT-A技术研究AD的视网膜改变,早期发现疾病的亚临床改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寻找有效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轻度AD患者视网膜结构和眼底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探究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眼科标准OCT-A检查,以评估视盘、黄斑厚度和血管密度参数。37例轻度AD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NCs)完成了成套神经心理学测查和眼科OCT-A扫描。

结果发现,AD组与NCs组相比,视盘周围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减少,轻度AD患者视盘周围区域(除下颞侧象限)、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下半象限, 鼻侧和颞侧象限)和深层毛细血管丛(下半象限, 颞侧象限)的血管密度明显降低(均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轻度AD患者视盘周围区域上鼻象限的血管密度可以预测整体认知、执行和视空间功能,视盘周围区域鼻上象限和颞上象限的血管密度可以预测记忆功能,视盘周围区域鼻上象限的血管密度可以预测视空间功能;而黄斑浅层颞侧象限和上半象限的血管密度可以预测执行功能,黄斑深层颞侧象限的血管密度可预测执行功能(均P<0.05)。


图1.以右眼为例:1)视盘分区模式图:a)Garway-Heath map;b)Hemisphere Maps;2)黄斑分区模式图:c, d) Hemisphere and Quadrant Maps 缩略词:S-Hemi: 上半象限; I-Hemi: 下半象限; S: 上侧象限; I: 下侧象限; N:鼻侧象限; T: 颞侧象限; ST: 上颞象限; SN: 下鼻象限; IT: 下颞象限; IN: 下鼻象限; NS: 鼻上象限; NI:鼻下象限; TS: 颞上象限; TI: 颞下象限


图2.左眼眼底血管造影示例:a)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均正常的健康对照;b)年龄相匹配的AD患者,RFNL厚度及眼底血管密度均有减少(从左至右:黄斑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视盘周围区域RNFL厚度)


我中心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课题组的结果表明:(1)除下颞象限外的视盘周围区域、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下半象限、颞侧和鼻侧象限)和深层毛细血管丛(下半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血管密度可作为检测和监测AD早期认知变化的良好生物标志物;(2)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减少与涉及前额叶、顶叶和颞叶皮质的认知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