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疗效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研究过程

本项目共纳入42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真假刺激组接受为期两周的精准rTMS治疗。所有治疗均在神经影像导航下完成,rTMS采用cTBS序列刺激患者的左侧辅助运动区,每天1800次脉冲。个体化的靶点位置,通过本实验室开发的TMStarget软件完成。我们的首要指标是运动症状,即UPDRS-III得分。治疗前后还采集了非运动症状和焦虑抑郁等评分,以及多模态磁共振数据(包括结构像、静息态fMRI和DTI)。


研究结果

两周的治疗后,真刺激组的运动症状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假刺激组(图1),真刺激组UPDRS-III的个体应答率为45%(图2)。治疗一周后的中测结果也表明,实际治疗5天后患者的症状就得到了显著改善。多模态磁共振数据分析发现,真刺激组的苍白球和丘脑在治疗后体积显著增大,且苍白球的变化与症状改善显著相关。通过刺激靶点与苍白球的功能和结构连接分析,rTMS治疗帕金森研究课题组发现治疗前辅助运动区与苍白球的结构连接与苍白球的体积改变显著相关(图2)。

图2  真刺激组的皮质下结构的体积增加显著大于假刺激组,并与症状改善相关。辅助运动区与苍白球的结构连接与后者的体积变化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提示该皮层-皮质下结构通路可能在rTMS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介导作用。这也为后续的疗效预测提供了参考指标。


该成果已在神经影像学专业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在线发表,本实验室成员季公俊和刘婷婷为并列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刘河生教授和实验室主任汪凯教授、胡盼盼主任为并列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hbm.2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