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成果速递:中国青少年持续性自杀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一项纵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189
研究背景
自杀是青少年中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大学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身亡。自杀意念,已被确定为自杀的重要前兆。最新的研究表明,持续性自杀意念能够更好地预测自杀行为。青少年持续的自杀意念可能为减少自杀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干预窗口。本研究旨在探究睡眠、抑郁、快感缺失、社会支持和依恋对持续的自杀意念预测作用。
研究过程
课题组收集了中国4225名初高中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先前文献中与自杀意念有关的影响因素(抑郁、快感障碍、社会支持、依恋、睡眠等)以及为期一年的自杀意念情况。使用多项式逻辑回归(n=4171)来预测这些因素对持续自杀意念的预测效果。控制了性别、居住地、临床病史、家族病史、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
研究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4171名学生中,持续性自杀意念组中的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概率分别为43.4%和44.7%,而一次性自杀意念组中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概率分别为26.1%和22.7%。抑郁症状在预测自杀意念方面至关重要,其可以预测一次自杀意念(OR = 5.8;p < 0.001),但更能预测持续的自杀意念(OR = 14.0;p < 0.001)。睡眠障碍和父母-同伴疏离感主要与持续的自杀意念有关。持续的自杀意念可以通过睡眠障碍来预测,如睡眠质量差(OR = 2.3;p = 0.008)、入睡困难(OR = 2.4;p = 0.005)、半夜反复醒来(OR = 1.9;p = 0.044)和频繁做噩梦(OR= 2.1;p = 0.040)。与持续意念和父母-同伴疏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OR(父亲)=1.9,[p=0.024];OR(母亲)=3.1,[p<0.001];OR(同伴)=2.3,[p=0.003])。
表1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一次性和持续的自杀意念
研究结论
本研究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为中国中学生入学筛查、筛查个体睡眠障碍和抑郁状态提供了建议,有助于识别持续自杀意念的风险,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许多自杀因素(如性别)对初高中生来说不再可以改变,但睡眠障碍和抑郁可以被有效干预。同时,社会支持和依恋关系为初高中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6.533)杂志接收,中心主任汪凯教授、中心成员余凤琼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心成员郭阳为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d.2023.04.090